LoL投注网站 2025年最佳英雄联盟投注网站做好人工智能发展“加减法”
日期:2025-08-02 16:39 | 人气:
第二种思路是将人工智能作为核心驱动力重塑现有教育体系。当知识可以通过人工智能轻易获取,很多东西是否不用学了?又有哪些新知识、新技能是学生今后必须掌握的?回答这些问题,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整个学科结构、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。从这个角度看,人工智能的影响可能是颠覆性的。现在的教育,更多是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;今后的教育,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式学习。我们现有的教育体系仍然是从工业时代延续下来的。工业社会的特点之一是大规模生产,人们需要接受共同的规范和知识,以此保障大规模工业生产的效率。而在人工智能时代,社会将变得更多元,每个人都有更多机会按照天性去发展。一个人学习知识或许不必追求大而全,只需聚焦感兴趣的内容,如此人人都可能成为专才。同时,便利的人工智能工具让各种知识“一查就有”,这使得人人都有条件成为通才。
第一个问题,人工智能教育在不同阶段教什么?今后,人工智能知识要逐步在全学段、全社会普及,这是确定无疑的,但具体在幼儿园、小学、中学、大学分别教什么,还需要细致摸索。就像教数学,幼儿园教数数,小学教加减法,中学教一元一次方程、平面几何,大学才讲微积分,不可能幼儿园就教微积分。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也是同理,我们要根据各个阶段学生的特点进行设计。根据前不久发布的《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(2025年版)》,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要构建分层递进、螺旋上升的教育体系。
第二个问题,人工智能能否成为一个独立学科?现在不少高校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,但人工智能还没有成为一个独立学科。要成为独立学科,就需明确学科分类、核心内容。不同学科从不同角度认识世界,如物理学研究质点、化学研究元素、生物学研究基因、计算机科学研究算法。如果说人工智能是关于智能的科学,目前关于智能的精准定义仍在形成过程中。我认为,人工智能发展尚处于早期阶段,未来10年到20年,人工智能可能会成为像物理学、化学、生物学那样能被精准定义的学科。
第三个问题,人工智能教育可以减什么?目前全社会对人工智能重要性的认识比较充分,各行各业都在探索“人工智能+”。反过来,我们应该考虑,有了人工智能后,是不是可以考虑做一些减法?比如,一门课原本的学时是48小时,加上人工智能课程后变成60小时。如果每门课程都做这样的加法,那学生就会越来越累。科技应该让我们的学习、生活更加轻松,而不是相反。拿微积分课程举例,如果现在高校微积分课程要教12项内容,以后是不是只教8项就够了?有了人工智能后,无论理科、工科还是文科,课程都需要进行相应调整。目前深圳理工大学正在进行相关探索,我们希望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去尝试更有意义的创新。
薛澜:的确如此。过于依赖人工智能,可能会削弱人类的好奇心。尤其从童年时期就接触各种智能设备的下一代,对这种风险需要格外警惕。过去的孩子会问“十万个为什么”,以后的孩子就算有“千万个为什么”,也可以通过各种大模型轻易获得答案。这种便捷性可能导致孩子好奇心逐步萎缩。当好奇心丧失了,人就会失去研究、探索的动力。长此以往,人类的学习能力、思维能力可能会钝化。这些问题是我们在推进人工智能教育过程中必须考虑的。人类必须主动管理和平衡技术的使用,要重视教育体系中创造力培养的核心地位。
薛澜: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在很多方面领先全球,论文发表量、专利申请量均居世界第一。全国各地都非常重视发展人工智能,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发展格局。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珠三角地区,以及西安、成都、武汉等中西部城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非常活跃。高校院所和企业都致力于推动人工智能研究和应用。目前,中国已逐步形成人工智能发展的良好生态,既有做大模型的头部企业,也有深耕垂直应用的大量中小企业。今年,我们有望迎来人工智能应用大规模落地的关键年,人工智能产业下一步发展的关键就在垂直应用。
当然,“赢者通吃”并不意味着“别人没饭吃”。从世界范围来看,微软的Office软件、英伟达的图形处理器(GPU)和谷歌的搜索引擎等产品几乎在各自领域“一家独大”,但这并不等于其他公司没有生存空间。其他公司通过做新的应用,搞二次开发,也能发展起来。我认为,鉴于上述特点,各地在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时应该找准方向和定位。如果有技术实力,就可以去冲行业头部。这个过程虽然极为艰苦,可一旦成功,就会筑起很宽的“技术护城河”。如果技术实力不足以打败头部企业,那可以考虑围绕头部企业的产品做二次开发。
薛澜:我们不能光从技术角度去回答这个问题,而要站在技术社会系统的角度去分析。在评估技术安全性的基础维度之上,还需考虑使用者行为、基础设施适配、社会环境适配等环节。以智能驾驶领域为例,要构建完整的风险防控闭环,只关注车辆本身的技术安全性是远远不够的,还不能忽视消费者认知、道路交通标识系统升级、企业营销规范等关联因素。比如,开车需要考驾照,今后是否应该增加提升司机智驾应急处理能力的培训?这需要纳入技术社会系统中去考虑。
赵伟:人工智能发展的很多伦理问题需要通过国际合作来解决。我想谈一谈大数据的使用问题。人工智能发展的三大支柱是算法、算力和数据。算法需要自己开发,算力需要购买,而数据往往能被免费获取。然而,数据被免费用于商业二次开发是合理的吗?看似人人都能免费使用的数据,会带来真正的公平吗?实际上,谁有更强的算法团队,谁有更多GPU,谁才能更好地使用数据。在国与国之间,这可能导致“智能鸿沟”扩大;在一个社会内部,这可能导致“穷者愈穷、富者愈富”的结果。如果不能免费使用数据,那么该建立一个怎么样的全球数据使用规则?这个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讨论解决。
